槟榔问作栽培研究进展
发布时间:2020-04-15
分享到:
浏览量:
王 燕1,2 刘书伟1,2 忙刘慧1
(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态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
2三亚市功能槟榔研究重点实验室 海南三亚 572022)
摘 要: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,也是海南省主要的经济作物。本文介绍了海南及印度槟榔间作栽培的研究现状,重点阐述了胡椒、香草兰、小豆蔻等在槟榔间作中的作用,并提出了各作物间作应注意的问题。
关键词:槟榔;间作;多层栽培
中图分类号 S59 文献标识码 A
槟榔(Areca catechu L.)是棕榈科槟榔属多年生常绿乔木植物,是我国热带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,主产地在海南省和台湾地区。槟榔果(Semen Arecae)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。海南是我国最大的槟榔产地,占全国产量的99%(未计台湾地区);广东省东部的高州和雷州也有分布,但生长状况不良;广西、福建以及云南部分地区作为观赏树木,也有少量种植。
槟榔树木茎挺直且不分枝,羽状复叶深裂或全裂呈狭长披针形簇生于树干顶端,其种植株距一般为24m,行距一般为2.56m,槟榔种植园内透光度大,有大量的空旷土地。我国热区面积有限,间作系统合理地配置了光、温、水、肥等资源,同时可抑制杂草生长,保持水土,利于改善槟榔的生长环境,间作栽培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。
根据主、间作物的生物学特性,种植区的农业气候条件,当地市场情况和农民的需求及当地经营习惯,海南省槟榔主要为香草兰、胡椒、糯米香茶等单一间作模式。国外尤其是印度南部地区的槟榔园普遍存在“多种栽培”现象,槟榔园混种大量其他作物,如小豆蔻、菠萝、生姜、姜黄、香蕉、可可和黑胡椒等。目前关于槟榔间作栽培的研究不多,本文主要对槟榔与主要间作物间互作的研究进行综述,旨在为槟榔间作栽培的进一步研究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。 原文详见下方附件: